佛學研究中心師生走進「敦煌數字洞窟」
- 2022-10-11

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與今客,一畫相連;三千里敦煌與香港之距,一念相牽。香港康文署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香港敦煌之友支持的「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2022年10月9日,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組織碩士課程班的學生以及中心義工一起跟隨「佛教與藝術」任課教師崔中慧副教授的導賞,共同走進「敦煌數字洞窟」,探尋壁畫中佛、經的故事。
香港與敦煌,一個是現代東西文化交流匯點,世界的金融中心;一個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商賈往來的重鎮。兩地相隔三千里,不可不說是遙遠的。可是通過科技手段,再現洞窟於展館中,卻又不得不承認「一切近在眼前」。
未進入展廳前,便在開闊通道處的牆壁上看到莫高窟第148窟《藥師經變圖》,這是盛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內容描繪的是東方藥師琉璃淨土世界,左右兩邊有長條幅,一邊是描述藥師十二大願,另一邊描述的是九種橫死,喻人生苦難。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盧志明先生介紹,這幅圖比洞窟中壁畫的實際尺寸更大。因為相機拍攝存在「 中間成像清晰,周圍成像質量欠佳」的問題,因此壁畫數字化的工程十分不易——同一個地方要拍五次,整幅圖畫拍下來也要一個月的時間,之後將五次拍攝的圖像拼合起來,要花費至少三個月的時間。
進入展廳後,崔中慧副教授首先為大家介紹敦煌莫高窟第一個洞窟奇妙的誕生故事。三危山上的佛光一現,這裡生而注定不凡。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將古希臘文明留在了帕米爾高原下。公元一世紀時,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出現了有著古希臘雕塑特點的佛陀塑像。犍陀羅藝術向東跨越茫茫大漠來到了敦煌,敦煌早期石窟中的塑像,許多都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彩繪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是本次展覽中的珍品,約製作與公元8-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這時期吐蕃在敦煌實行易服辮髪等文化政策,打破敦煌幾百年來以漢文化為主導的格局,造像也受到吐蕃密教的影響。展廳內可以看到1:1的再現的榆林窟第25窟,這一洞窟也是崔中慧副教授重點講解的部分。極高分辨率壁畫圖像,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不過在舒適、整潔的空調展廳內,或許我們無法體驗到處於戈壁沙漠中的榆林窟,承受著怎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那裡的風沙可都是「帶著刀子的」。
榆林窟第25窟是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所開鑿的洞窟,窟內南北兩壁為觀無量壽經變與彌勒經變、正壁為一佛八菩薩圖,其中還可見敦煌地區吐蕃新郎與漢人新娘拜堂成禮的「 漢藏婚禮圖」。崔中慧副教授介紹,上世紀中葉中國攝影師羅寄梅,在敦煌拍攝了三千餘張莫高窟和榆林窟的照片,彌足珍貴。現在的學者通過對所拍洞窟資料的檢索, 發現了羅氏拍於當時的榆林窟第25 窟主室正壁八大菩薩曼荼羅壁畫全圖, 而洞窟現有壁畫卻已有殘毀。
行程的最後,進入莫高窟第17窟北宋的《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展廳,這一展廳用沉浸式投影等數字科技的手段,為大家展示了佛經中宣揚的孝道文化。
本次佛學研究中心應用佛學文學碩士課程班的同學走進「 敦煌數字洞窟」,收穫良多,以下為同學們分享的心得:
敦煌莫高窟的緣起是樂僔和尚想要找一處地方修行,來到這裡發現祥光籠罩,從而開鑿了第一個石窟來修行,從此也開啟了中國文化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又和佛教是多麼的相似,佛陀由自身的證悟影響了整個人類的思想。普通人眼裡出家的出世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益眾生。
——慧止法師
敦煌藝術展,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特別讓人感動的是「觀無量壽經」經變圖,西方極樂淨土的壯觀一覽無餘。阿彌陀佛法相莊嚴,端坐法台講經說法;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分列兩旁而為上首;各大菩薩皆來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花開見佛,殊勝圓滿。畫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生起無限莊嚴,法喜充滿!
——同學
我們有幸在香港敦煌之友盧志明先生和崔中慧教授及其博士生Wendy的導賞中,通過展廳高清多媒體技術複製還原以及極具用心主題設計展示,去體會敦煌的千年璀璨與佛教文化攝受。在聆聽盧先生介紹一樓大廳一幅巨型的藥師經變時,有感于香港人為敦煌遺跡保護工作的熱心與大力支持,已經開展了連續三期的專題展。展廳的設計別具用心與獨具一格,通過特殊材料和原大模擬的榆林25窟是其中的一個展廳,高清技術複製的牆體繪畫與燈光配合,讓原本易於受氧化的繪畫以類比材質實體和如現場般觀感分享於眾,栩栩如生,線條與色澤如此生動,還能靠近一寸一寸地欣賞這繪畫的細節美,實屬難得。還有各種雕塑塑像、大量絲質原大複製經幡、紙本、絹本畫像,亦能一飽覽福。除此之外,多媒體螢幕、動畫的展示讓敦煌壁畫活了起來,多媒體技術的融入,讓我們體會到了不一樣的探索與體會境界。展覽還設立了敦煌劇場,除了通過眼睛欣賞,同樣還可以用耳朵聆聽敦煌,五位年輕音樂家介紹與演奏了敦煌壁畫裡常常出現的樂器,讓同學們浸潤在這個多元的敦煌文化大觀園裡流連忘返,真切歡喜。
——謝杏麗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畫卷,崔老師講解的特別讓人感動,佛教的孝道是大孝,是超越小我的推已及人的大孝,不但要孝自己今生的父母,也要孝自己多生多世的父母,更要孝眾生的父母。佛法的孝無量無邊,優美的多媒體畫面配合崔老師動人的演說,一刹那震撼了內心!難以想像幾百上千年前,古人是如何在峭壁上開鑿出那麼多的石窟,在狹小的空間內何以精美的繪製出栩栩如生的畫卷。即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要建造如此宏偉精美的工作也不件容易辦到的事。如此便可以想像,歷代先人若非是對佛教文化如癡如醉地熱愛,不會付諸這般心血。
第一次那麼近距離的學習敦煌文化,短短的兩個多小時仿佛被帶入那個夢幻的飛天傳說中,聆聽老師們描繪畫中人畫中事:阿彌陀佛的時代女子500歲出嫁,人的壽命長達八萬多年,大迦葉繼承佛陀衣缽飛天入洞修行500年,交衣缽阿彌陀佛……現世人的時間與修行成佛的時間在一念之間如此玄妙……佛陀的本生故事北魏257窟九色鹿救溺水之人的故事傳遞因果報應佛法義理,佛法以其獨具特色本文文化教育眾生以孝為戒無比深刻開悟世人。感恩老師在輕聲細語中於吾等學員內心深處播種佛學智慧的種子。——周瑋瑋
編撰:牟晏瑩
圖片:牟晏瑩、覺明法師等
展覽有關詳情:點擊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