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3月3日(四)19:00-21:00 
講座一:敦煌石窟唐代壁畫與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畫
講者:濱田瑞美
語言:普通話

日本的佛教藝術源自於中國。中國的佛教文化成熟於唐代,並以長安為中心,東至日本,西達西域地區。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畫大約繪製於7世紀末,但1949年被大火燒毀。值得慶幸的是,精心制作的壁畫副本和照片留存了下來,後成為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次講座在解說法隆寺金堂各幅壁畫主題的同時,主要探尋其與唐代敦煌石窟壁畫的共通之處,並進一步討論興盛的唐代佛教藝術。

濱田瑞美,文學博士,日本橫濱美術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藝術史、中國石窟。出版《中国石窟美術の研究》(獨著)、《アジア仏教美術論集 東アジアⅠ 後漢、三国、南北朝》(編著)等書籍,發表〈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三窟考〉、〈敦煌莫高窟第二五四窟北壁佛説法圖〉、〈唐代三世佛造像—以四川夹江千佛岩为中心—〉等多篇論文。

3月17日(四)19:00-21:00 
講座二:宋代川東社會中柳本尊佛教及其圖像體系
講者:米德昉
語言:普通話

12世紀末,四川盆地東部以大足與安岳二地為中心的區域內,興起對神格化人物「柳本尊」的信仰。在當地僧侶人士的弘傳與推動下,各地開崖立祠、鐫像奉祀,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佛教。13世紀後半葉南宋覆亡,該教隨之衰落。柳本尊佛教在川東近一個世紀的流行中,一方面引起區域內既有宗教結構的變革與轉型,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系列具有獨特內容與樣式的石窟藝術。

米德昉,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石窟考古與藝術。現為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3月31日(四)19:00-21:00 
講座三: 報父母恩重經變
講者:李美賢
語言:廣東話

《父母恩重經》是唐宋以來流行於民間的疑偽經,未收錄於《大藏經》中,因此一直被學界忽略。直到在敦煌藏經洞發現了不少《父母恩重經》寫本,方漸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經中可見佛教與儒家孝道思想的融合,以及佛教的中國化和世俗化風貌。目前存世的《父母恩重經變圖》不多,且多殘缺。甘肅省博物館所藏該經的絹畫最為完整,內容十分豐富。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本講將介紹《父母恩重經》的版本和經變圖,並重點介紹甘肅省博物館收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的詳細內容。

李美賢女士,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2000-2010),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現任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珠海學院訪問副教授、同時也是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香港博物館之專家顧問。研究範圍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民族史與服飾)、佛像藝術、敦煌藝術、絲綢與刺繡(歷史與賞析)。

相關機構

主辦: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協辦: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
贊助:旭日慈善基金

查詢
電郵: cbsevent@chuhai.edu.hk
電話:(852)2972-7407

講座回放

講座二: 宋代川東社會中柳本尊佛教及其圖像體系

講座三: 報父母恩重經變

活動海報